从2023年到2024年,“新型工业化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高频热词,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力,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。
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,新型工业化是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、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。2023年以来,中央多次召开重要会议,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研究部署工作。9月,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,就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多项部署,这是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。9月,以科技创新为主的“新质生产力”被首次提出,其涉及领域新、技术含量高,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供了重要指引,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、相互依存。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,明确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发展数字经济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。另外,各地方政府也按下新型工业化“加速键”,多措并举推进新型工业化。
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,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6%,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0%,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;电气机械器材、汽车等行业生产实现两位数增长,钢铁、有色、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,电子行业走出低谷,实现3.4%正增长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,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建成62家“灯塔工厂”;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,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,全年大宗工业固废利用量将超过22亿吨;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入“加速度”,累计培育10.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其中“小巨人”企业达1.2万家等。
推进新型工业化,除了练好内功,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和优化国际产业合作,也是必备条件和必然选择。在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,我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。这是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、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基础上,中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的有力举措。在政策利好持续释放的同时,制造业外资项目纷纷落地。2023年,空客天津第二条生产线启动建设,并启用落户于苏州的中国研发中心,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,太古可口可乐苏州工厂动工。此外,大众、宝马、现代、斯堪尼亚等外国车企也纷纷加大在华投入,并带动了伊顿康明斯等汽车配件厂商扩大在华投资。
无疑,全面开放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对于中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机遇。据商务部的数据,“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%的比重,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,贡献了我国1/6的税收,2/5的进出口。”从这几组数据可以看出,尽管外企总数在中国占比微乎其微,但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却是显著的。除了GDP、就业和税收等看得见的地方,外资进入还能集聚全球优质要素,为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、管理与营销经验及人才等,有助于激发中国本土企业改善技术研发、服务质量,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增加新动力。
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,我国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,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。自十八大以来,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已取得积极成效,但仍存在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,工业基础能力有待提高,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大,产业链外迁等问题与挑战。
如今,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,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绘就。相信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深入,各类生产要素将加快向实体集聚,一批握紧机遇的城市会脱颖而出,新业态新模式将加速涌现,更多外资投向“中国制造”,不断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。